张光荣委员:
您提出的“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是党和政府心中最深的牵挂,不漏一户、不落一人是政府努力奋斗的方向;帮扶救助工作不仅需在政策上发力、把各项措施实施到位,还在‘精准’上下功夫,针对救助中存在的问题需动态调整,实现‘对症下药’,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急难愁盼”的建议已收悉,现答复如下:
近年来,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我市不断强化困难群众救助工作,稳步提升保障标准、扎实开展扩围增效、有效衔接各级部门、健全完善制度体系,困难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更加充实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续。
一、工作开展情况
1.健全了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。从强化主动发现四支队伍(基层社会救助工作队伍、社会救助协理员队伍、社会救助网格员队伍、承接购买服务社工队伍),聚焦必到必访九类人群(老弱病残、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、返贫风险较高等),夯实主动发现五种手段(开展常态化摸底排查、加强数据共享比对、畅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、加强社会救助信访工作、广泛开展政策宣传),开展解急救难三类救助(基本生活救助、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)四方面,对做好低收入人口主动发现和救助工作提出了明确措施和要求,充分利用“大数据”预警+“脚底板”摸排的方法主动排查发现困难人群。
2.开展了部门间数据共享与救助帮扶。已与市医保局、市残联、市总工会、市乡村振兴局、市住建局、市人社局在数字民政平台实现专项救助数据对接。同时与市教育局、市供电公司等通过加密介质交换方式实现数据推送共享,通过不定期开展数据共享比对,保障困难群众应助尽助、及时救助。2023年与市教育局完成48070条困难家庭在读学生数据比对,在低收入人口数据库累计导入住房救助数据35360条、医疗救助数据13735条、乡村振兴数据6962条、残联数据81809条、工会数据854条、卫健数据1027条、人社数据719条,做到定期更新、动态调整、及时预警。今年以来,多部门累计协调解决困难群众急难个案182个,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成效初显。
3.把好了社会救助“进出”关口。充分利用“数字民政”平台,对新增社会救助对象逢进必核,对在保对象定期复核。2023年以来,市级累计发起核查69376户174538人,依据核查结果新增符合条件对象2072户4257人,清退不再符合条件对象2635户5056人。截至12月底,全市共认定城乡低保对象65513人、特困供养对象3473人、低保边缘对象1196人、支出型困难对象320人。
二、存在问题
1.基层救助经办能力薄弱。基层社会救助人手不足、人员流动性较大,工作主动性较为欠缺,在充分发挥“铁脚板”作用,不断健全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,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方面存在不足。
2.部门间信息共享有待提升。目前全市没有一个统一的救助资源信息整合的工作平台,导致各成员单位数据分散,部门之间推送信息和数据比对不及时,造成工作流程繁琐、效率偏低。
三、下一步工作打算
1.进一步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。持续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数据,提升源头数据采集、核查、录入准确性,提高数据质量和反馈时效,及时掌握低收入人口变化情况,做到困难群众早发现、早干预、早帮扶。
2.进一步强化专项协同救助。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与省民政厅、市政数局的联系,积极配合开发数据共享模块,尽早实现数据互联互通;另一方面常态化为教育、人社、住建、乡村振兴、卫健、应急、医保、残联等部门分层分类开展救助帮扶提供信息查询、需求推送等服务支持,专项救助部门根据困难群众实际情况加强救助,形成低收入人口帮扶闭环机制。
景德镇市民政局
2024年6月11日